文/石素英

五百年前馬丁路德以九十五條論點,引爆了歐洲的宗教改革。五百年來,其對歐洲政治、社會和宗教等各層面的發展,影響甚鉅。馬丁路德一生以上帝的話語做宗教改革,雖然奧斯堡和約容忍新教的存在,新教真的被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,則是在路德去世以後。十六世紀歐洲,在路德和新教領袖艱辛的服事下,新教教勢逐漸穩固。天主教在天特會議和靈性的改革也是大有躍進,其中又以羅耀拉的耶穌會最為著名。然而新舊教分裂的傷害和彼此間的負面意識形態,已經深深烙印在新舊教教會的信徒心中。直到今日,許多新教徒仍認為天主教是貪腐、藏污納垢的教會;而天主教教會許多信徒則認為新教徒是偏行己意的背教者,是教會的分離者。


然而這兩個完全對立的教會,經過五十年(1967-2017)的對話,終於從外圍到核心,一步步邁向和好之路,而能達到有效和真實的和好,二十世紀普世合一運動,在此番對話中,雙方可以達到真正的合一,解決歷史過去留下的傷痕和彌補破裂,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在於歷史的真相,以及願意真誠和解、復和的愛,願意面對真相,一一逐條澄清,和雙方提出解釋、對話,最後承認過錯、道歉和饒恕,過程如同打開傷口、清理和包紮,而基督的愛如良藥,使傷口癒合,且得到醫治。五十年的努力,雙方兢兢業業,秉持永不放棄,也不輕易讓步,讓歷史真相呈現和澄清,投入無數的專業人力和禱告,最終可以在不放棄各自的信仰傳統和歷史真相的澄清中,邁向和好和未來可能合作的道路,這和好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見證,見證耶穌基督的真理與愛。對話中,除了難以吞嚥地面對16世紀宗教改革之歷史真相,同時浮現神學解釋的新意和教會實踐的新發展,真是令人喜出望外,就是這些新意,提供兩派對話的共融部分,為即將開展的未來帶來滿有應許的力量。


五十年的雙方對話,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,第一階段(1967-1972年)耶穌基督的福音,以及教會必須傳福音是雙方的基本共通點,由此開啟對話之門。


第二階段(1973-1984年)是開展期,頗見成效,對話內容包括聖餐觀、所有基督徒在基督之下、走向合一、教會服事、馬丁路德——耶穌基督的見證、面對合一:天主教和路德宗教會團契之模式、形式和階段。


第三階段(1986-1993年)已經從第二階段又向前邁進一步,觸及最深的痛處:因信稱義的爭論(1986-1993年)。在1999年雙方連署發表《稱義/成義的聯合聲明》(The 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,簡稱JDDJ)。


第四階段(1996-2006年)完成雙方教會對使徒傳承的看法,天主教接受教皇權威和教會傳統是在上帝話語權威之下,同時指出使徒傳承和教父傳統對教會的重要性。


普世合一運動並不是建立在放棄或是忘記過去傳統的基礎上,也並不以眼下的聯合和合作作為其唯一目標,其處理的正是過去傳統如何在現今呈現的議題。對於普世合一運動而言,考慮歷史的過去和教會的現今,有兩個面向,一是歷史的過去無法更改,但是過去的歷史內容哪些被記憶、又如何被記憶,是可以重新澄清和重啟說明,特別是時間中的信息是活潑而動態的。兩派對話五十年間,普世合一運動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具體的步驟,和緩並賦與尊嚴地實踐兩派對話和行動,從共融的外圍議題到衝突的核心議題,在誠實面對歷史、逐步產生交集中,取得信任和擴展共識,最後處理分裂的主要內容。主要原則如下:

從耶穌基督裡的合一出發,先就共同點取得團契關係的可能,進而看見繼續對話的方向,不讓兩派的差異區別,和過去的緊張成為核心內容。


雙方必須持續溝通和交流,為過去的努力和所完成的事工心存感謝,並堅忍地維持共同團契和對話,即使仍有衝突,要秉持著愛為對方著想,在聖靈工作中盼望,以此作為彼此間的見證。
雙方在各自的教派中努力新的創造,深化信徒對福音和信仰的理解,並與早期教會的傳統做出關聯,重新對話,以具體步驟進行作業,持續邁向合一之路。


在現今的時代中,重新發現耶穌基督福音的力量,特別是在多元宗教環境中,參與普世運動所服事的不僅是教會本身,且包括服事世界,突顯普世宣教之任務的重要性。
雙方應該在傳福音和服事世界這事上,一起為上帝的恩典做見證。


普世教會對新舊教的復和之路,鋪成了一條充滿挑戰和希望的道路,其深刻之處在於兩教派的重點工作必須被檢視,這是指深化兩派信徒對福音和信仰的認識,同時在廣度上,因著現今時代的轉變, 必須面對普世宣教和服事世界的需要而更新;在兩派對話和連結中,強化雙方團契的關係,並且有勇氣接受對方的批評和指教,其中就涉及到教會在歷史過程中,曾犯的錯誤及現今雙方如何理解這些問題和處理,並使其對今日信徒產生新的意義。


面對歷史的傷痕和破裂,需要審慎面對,不應該輕易地揭開傷口,更不可以毫無準備就想對話和醫治,以免帶來更多的傷害。如何準備和達到有效的對話,新舊教的復和,確實提供我們一個充滿盼望的願景,提供一個正面而且實際可行的案例之參照。台灣面對族群分裂、教派主義和歷史的傷痕,教會和台灣社會有責任一起面對歷史的傷痕和破裂。


最後我們要問的是:這些與女性生活或靈性相關嗎?答案是肯定的!宗教改革五百的對話中,天主教仍是男性主流的教會代表,但是新教信義宗的代表中,不乏女性主教和女性神學家,其在神學見解、歷史的了解和普世合一運動的表現,與新教男性並駕齊驅。目前台灣教會信徒和教會參與者,女性多於男性。女性靈性和神學發展是二十世紀以來,對全球基督宗教最有貢獻的一項教會事工,在台灣的亞洲處境,相信未來的發展也將欣欣向榮。

Martin Luther posting his 95 theses in 1517 (局部)
1872 painting by Ferdinand Pauwels (1830-1904)
 ★ 本【論壇】為對話平台 ★